资料来源于网络,所有资料由考公上岸资料网-公务员考试网分享整理
资料名称:【0106】2022FB联考省考笔试系统班
资料编号:0106
申论答题步骤
【解读】
1.先审题,审题之后阅读材料、在材料中找答案,所有的答案要点都来源于材料,最后要写答案。
2.审题:
(1)确定范围:比如根据材料3和材料4作答、根据全文作答。
(2)主题+结构:看题干给出的主题是什么,比如概括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,则现实问题不必写入答案。此外还要看答案结构,包括写什么内容、如何排列(简单罗列或进行分类)。
(3)审要求:看是否有特殊要求。
3.阅读:同学们的问题有两种,一是不该写的写了,二是该写的没写。问题出在阅读上,阅读有一个根本性前提,即带着题目的主题读材料。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没有和主题建立联系,同学们要多多练习。与主题相关、表述简洁的语言可以直接摘抄,表述啰嗦的语言用规范词进行概括,如果话题和主题相关、但是要
4.答案组织:
(1)标序号:“1.”占一个格子,“一、”占两个格子。(2)分类:
①任何时候都要分类:题目中出现“逻辑清晰、分类合理”等要求时需要分类,但是极个别题目虽然没有要求分类,阅卷规则中依然对分类赋分。因此,保险起见任何时候都要分类。
②通常按照材料逻辑分类:分类标准并不唯一,在申论考场上按照材料逻辑分类效果最好、效率最高。出题人在命题时是有设计的,材料要让考生看得懂,也就是材料有逻辑。比如出题时相似的话题挨在一起,前三段说的是资金话题,中间两段说的是设施,最后两段说的是人才。一般情况下,相似的话题是挨在一起的。因此,要按照材料的逻辑分类,不要总想着自己硬分类,否则还要自己规整。只要材料逻辑说得通,则尽量不要改变材料顺序。
③概括性词语前置:每一类的概括性词语都要前置,具体要点写在后面。一般情况下,从出题人的角度来讲,常见的文章结构有“总分”“分总”“分总分”“并列”四种。在读材料时通过逻辑拆解材料,看到底是什么结构,知道哪些内容是同一话题,绝大部分情况材料会给出总的内容,也就是材料给出总括词。只要把材料读清楚,将总括词前置即可。只有少数情况是并列关系,没有给出总的内容,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,和前面说的“概括归纳”方面一样。
【解读】
1.单一题是指问法明确、作答要素少的题目,一般只有一个作答要素,最多两个。
2.常见要素:问题、影响、对策。其中影响包括危害、意义,现在考查意义相对较多。
3.问题:
(1)问法:包括问题、不足、困境、瓶颈、挑战、难点等。
(2)作答:和前面回顾的基础理论是一样的。和主题相关的材料,表述简洁的直接概括,表述啰嗦的要概括归纳,还可以用对策反推。
4.意义:
(1)问法:包括意义、效果、成果、积极作用等。
(2)作答:与主题相关的材料,表述简洁的直接摘抄,表述啰嗦的概括,要素不一致的进行反推,即通过问题、目的反推。比如问题是申论分数低,报了粉笔的课程,意义是提高申论分数;再比如抱着提分的目的报粉笔课程,则意义是提分。
5.对策:
(1)问法:对策或对策的近义词,比如措施、举措、建议、意见、做法等。
(2)作答:作答的基本原理不变,都是带着主题读材料,表述简洁的摘抄,表述啰嗦的概括,要素不一致的进行反推。对策可以推问题,问题也可以推对策,比如缺少品牌反推为打造品牌。
(3)可以参考公式“对策的动词+问题的名词”,如缺少人才的名词是人才,解决方法是培养人才、引进人才。这种方式仅供参考,因为有时比较空,比如农民工不被社会认可,问题是缺乏认同感,名词是“认同感”,加上动词得出“提升社会认同感”,具体如何提升没有说清楚,此时要补充可操作的对策,比如宣传、教育引导,写为“提升社会认同感”,在前面或后面补上“加强宣传,注重社会引导/侣导”。补充的对策材料中往往没有原词,因此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。
以上就是考公上岸资料网分享的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