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,公务员笔试分为行测和申论。虽然内容不多,也并不够专业,都是一些万金油式的题目,但是想要快速地提升还是挺难的。尤其是现在整个环境都很卷,我们不光要和自己比,还要在报名的人中起码要做到前几名,才有机会上岸,所以分数肯定是越高越好。
我记得我开始准备的时候,还没系统地听过课,大体了解了一下题目,所以有一种盲目的自信,自我感觉良好。做了一份卷子,一看,是40几分。做的时候简直是连蒙带猜,一是对题目不了解,二是不知道该往哪些方向去思考,没有任何头绪。
所以后来静下心来开始听课、刷题,然后分数也是一点一点涨上去。从50几分,到60几分,慢慢稳定在70多分,向80分去靠拢。大概用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,所以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,再去回头看的话,我觉得贯穿下来,就是耐烦二字,后面我笔试面试第一也是因为坚持二字。
甚至我当时还有点享受这个过程,毕竟行测的题目还是挺有意思的,像图形推理里面的题目涉及智商测试。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限时通关游戏,正确率慢慢提高,分数一次比一次好,闯过了一关又一关,还蛮有成就感。
接下来,简单说一说几个小模块,把这几个小模块做好行测80+很容易。
因为考试时间有限,所以行测没有办法把每个部分都很好地兼顾到,要分清主次。我当时把重点放在了判断、资料和言语上,因为这三部分题量也是占了70%以上。常识和数量没有着重去练,只是有时间的时候会看上一两眼。
另一方面,做题的顺序也可以多尝试,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。因为顺序不同也会或多或少影响我们的发挥,所以根据正确率和答题的感觉,来确定下一种最舒服的方式。我一般是先资料,再判断,后言语,最后是常识和数量。
一、判断部分
首先可以分类思维。
判断部分的题型一共四种,图推、定义、类比和逻辑,每一种题型的分类是比较清晰的。比如图形推理,有位置规律、样式规律、属性规律和数量规律。但是在此基础上,每一种分类下还有许多细小的分支,比如属性规律,分为对称性、曲直性和开闭性,对称性下面又有轴对称、中心对称,轴对称下面有对称轴的数量、对称轴的方向、对称轴和图形间的位置关系等等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是一层一层地往后延伸,大分类下各种小分类。
其实一开始,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把握到这个分类,只是通过培训大体知道每一种题型,重要的是在后期我们在每天的练习中去完善、去添补。
我们也可以把判断推理想象成一本书,一本我们需要自己去写的书。要写一本书,目录是非常重要的。如何去细化目录呢?通过做题。
当我们遇到一个题目,发现对称轴的方向除了一排5个图形,依次旋转45度这种考法,还可以有别的考法。比如每个图形由不同的小元素组成,各个小元素对称轴的角度。所以进一步细化,我们的目录又完善了一点。当我们慢慢在脑海里对四类题型能形成一个比较细致的目录,而且想到这个考点就能联系到对应的题目,那判断推理这本书就写得差不多了。
其次是发现共性,找到规律。
题目做多了就会发现,有些模样的题型总是出现。比如黑白块的问题,这种题目有的时候会考位置规律,包括平移、旋转;有的时候,又会考属性规律,比如对称。我们就会感到迷惑,到底应该往哪些方面考虑呢?
我们可以找来几十道类似的题目,进行总结,发现统一的规律,这样以后再碰到黑白块问题,就会减少很多思考的时间。
总结出的规律是,看黑块的数量。
如果黑块的数量相同,首先考虑位置规律,平移或旋转;如果黑块的数量不同,先考虑样式规律,再考虑对称性、部分数和笔画数。以后再碰到黑白块类型的题目,90%的概率是肯定会做对的。
现在的判断推理难度是加大的,一个题目会考两到三个考点,趋势是往细里考,往深里考。但有了这个基础,大部分的题目我们可以顺着目录,顺藤摸瓜,找到答案。
二、资料分析
资料部分规律性的内容很少,公式也不多,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经常出错呢?主要还是细节的问题。
因为材料的字数很多,又比较像,比如汽车、轿车等词语,很容易看错,所以靠的就是细致和重复。这也需要我们大量做题,提高对题目的敏感性,做多了就会发现,题型不过是这几种。
另一方面是运算的问题,它会影响到做题的速度。在听课时很多老师也会总结出一些公式,我们要多次重复,遇到的话脱口而出,不需要思考。比如当时1/7我始终记不住,然后就把它设成了锁屏密码,142857,记到了现在。
三、申论
说到申论,很多人都会头大,觉得就是写作文。其实申论并不是自由发挥,用比例来说的话,客观的内容占了80%,主观的仅占20%,这20%就是在写作文时,需要添加的一些例子、表达。大块的内容,其实都源自于材料,包括前面小题规范词的概括,大作文的论点,都可以在材料里找到。
学申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不会,而是不练,因为我们内心里有一种排斥,觉得字数太多。哪里有做行测省事,一个题不过不到一分钟的时间。
所以改变这种思维才是最重要的。一开始可以一个周做一套题目,慢慢地加量,当做个十几套,会发现自己对材料的主题有点感觉了。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种,虚的比如文化、体育精神等,实的有乡村治理、城市管理、创新发展等。把握住主题后,我们也可以去微信公众号、人民日报上针对性地搜索各类主题的文章,学习一下表达,整理一些素材,在作文中可以用得上。
与此同时,对规范词也会有些感觉,比如一个人说,“停车太麻烦了,找个车位得花半个小时”,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反应出,这是在说缺少公共基础设施。当对一篇材料的主题、内容和层次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时,其实成就感是很强的。
所以做申论也是很容易静下心的,当我们做完一套卷子,发现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,自己真的做进去了,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。这种沉浸感就会带来快乐,不妨去试一试,说不定你会爱上申论。
第二部分,面试那点事儿
一、关于紧张
紧张是非常正常的,我就是一个严重的紧张体,可能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,在面试这种场合天然地会紧张,怎么办呢?
当然一方面需要不断地答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;另一方面,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想一想。为什么考场上会紧张,或者说,还没有上考场,心里就提前就开始紧张了呢?因为我们害怕,害怕什么呢?害怕自己说错、出丑、磕巴,我们怕自己发挥不好,怕考官笑话我们,所以越关注自己的行为,对一些小的口误特别重视,越容易紧张,由此陷入了一个循环。
所以我们要做的是,转变观念,特别是在考场上,即使说错了那又怎么样?也不要去摆烂,可能别人根本没注意,我们只要把握住接下来的时间就好了。
阿德勒也提出过一个类似的观点,叫“共同体感觉”,我们也可以用在面试上。
是说我们不要只停留在对自己的关注上,越觉得考官在审视我们,在判断我们,其实我们自己也越紧张,越感受不到“我”在其中的位置。我们可以从对自己的过分关注中抽离出来,把自己和考官看成一个共同体。我们是一个团队,并不是你审视我的关系,而是我向你表达我的观点,你给我回应的过程。
把自己融入其中,并享受这种交流的过程,我们的紧张感会少很多。
二、关于答题
在面试之前大部分人都会参加培训,大部分辅导班的老师,讲的内容差不太多。题型,一般分为社会现象、态度观点、组织管理、人际关系四种,然后会告诉我们公式。当我们熟悉了这个套路,就会觉得其实大家答的方向和内容都比较像,因为模板一样,答题涉及的元素也都可以想得到,所以就同质化比较严重。
如何去解决呢?我觉得还是学姐说的利他,利他最终都会回归到利己。
想想考官在那里坐上一天,肯定会比较无聊,再加上很多人说的差不多,他可能一点兴趣都没有,甚至昏昏欲睡,你说了一大堆,他可能也听不进去多少。
所以,我们可以在表达上利他,抓住考官的耳朵,让考官留意到我们,这也会直接反应到我们的分数上。
比如在答组织管理时,我们的方式可以新颖一些。对于宣传,别人都说各种线上线下的宣传,我们可以打出差异化,比如结合当地的景点,去做一场直播活动,比如泰山,可以说“泰山脚下话税收”“泰山脚下言普法”类似的宣传活动,既能向游客们宣传,也能通过直播扩大效应,又能具有本地特色,在内容上稍微有一些亮点。
如果说内容都差不多,我们也可以在形式上变一变,新瓶装旧酒。别人说宣传时,一般都会分为三个方面,宣传前的准备工作、开展过程、后续的总结工作,按照前、中、后的顺序。
我们可以换个花样,比如说:“各位考官,本次宣传工作我会围绕两个准备和四种形式展开。首先,做好两个准备,一方面,做好会场的防控消杀工作;另一方面,做好宣传前的意见收集工作。”后面的四种形式,可以说一次线上直播,一次知识竞赛,一次线上答题,一次车载广播,根据题目来定。这种表达会在一定程度让考官产生兴趣,可能他的心里也会先打一个问号:“准备什么?四种形式是什么呢?我得好好听一听。”
再如社会现象题、态度观点题,一般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,不会单纯的好或坏,我们答题的内容,也是辩证来看。大多数同学可能会这样答,“对于这种新型执法方式我们要辩证来看”,接着分析意义、问题、危害、对策,点很全,但是会黏在一起,听起来容易走神。
我们可以把观点前置,强调一下观点,比如,“各位考官,对于此类现象,我有以下三种看法,一是主动作为,值得点赞;二是探索创新,警惕风险;三是根据反馈,及时调整。”中间穿插对应的内容。通过这种方式,来随时提醒考官,表明我们的观点。
总而言之,这是思考逻辑的体现,也是一种利他。所以,在平时的训练中,答完题之后,我们随时问一下自己,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?
其次,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,可以对着镜子练习,及时发现自己表情、口型上的问题,因为平时我们自己是看不到的,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一下。
别现在面试准备的周期会拉得很长,每天要坚持练题,哪怕不练题,每天也要读一点东西,或者是题目答案,或者是材料,一直保持一种说话的感觉,让它成为一种惯性。
最后,当我们看到一些好的表达,例子,一定要想办法融入到自己的答题中。光看是没有用的,在答题中加进去,练习的时候展现出来,才可以成为自己的,考场上也能随时拿来即用,否则只能在收藏夹中吃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