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
现在有这样一种政策,安排部委、省、市一级的年轻干部下基层任职,让他们在基层岗位上挑重担、啃硬骨头,对此你怎么看?你对下基层的年轻干部有什么建议?(2021年3月,人社部面试真题)
破题
纵向:两问两答,层次一定要搞清楚。第一问答的是两条原因(或者说是评价、影响,但是当做原因更好理解、更好答),按照主体分层;第二问答的是四条对策,按照时间顺序分层。这里提醒下,要摆布好结构,如果把第一问作为重点,那么第二问就要简单说,反之亦然。我这里没有特意区分主次轻重,因为我是讲题,想要尽可能为同学们做个参考积累。你们答题时,要注意区分。
横向:讲原因一般是讲道理+摆事实,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。讲对策一般是分析问题+解决问题,这里在分析时也是重点结合实际,这样才能言之有物。
模拟
我非常认可这项政策,看法有两条:
一方面,这是对党的事业负责的良政善政。想要红旗永远打下去,就要有一批靠得住、顶得上、打得赢的年轻干部。但是当前在年轻干部身上,确实存在种种脱离实际、不能吃苦、不敢担难的问题。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,安排干部下基层锻炼,接烫手的山芋,当热锅上的蚂蚁,在基层岗位上担难负重,必将加速干部成长,为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,找到能当大任的接班人。
另一方面,这对年轻干部本身来讲是难得的历史机遇。干部成长有其客观规律,要在经风雨、见世面中长才干、壮筋骨,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、铁肩膀、真本事。俗话说得好,宰相起于州郡,猛将发于卒伍,基层锻炼是干部成长的必修课。只要抓住机会,就能在实践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,在急难险重中长成参天大树,所以,这对年轻干部本身,是难得的历史机遇。
我的建议有四条:
第一,要心入基层,不要只是身入。这是形式与内容的区别,也是表象与本质的区别。干部人在基层是形式、表象,只有把心沉在基层,与群众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才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,否则就只是花架子。当前有些干部,把到基层工作当做镀金之旅,当做个人发展的曲线救国模式,身在基层心不在,三天两头往上跑,这就完全违背了政策本意。所以,如果选择下基层,那就真真正正下基层,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,那既干不好基层工作,也不利于个人长远的发展,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第二,要当小学生,不要端着架子。往大了说,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;往小了说,几月播种、几月收获,牛怎么养、猪怎么喂,这些基层的大小事,一直浮在上面的年轻干部,是真的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。所以,下基层一定要摆正心态,绝对不能傲慢,不要觉得自己聪明,更不能居高临下、指指点点。要明白,与人民群众相比,我们往往是是幼稚可笑的。要拿出小学生的心态,拜群众为老师,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不懂就问、不耻下问,恭恭敬敬地学、老老实实地学,在基层这个大课堂补齐短板。
第三,要多干实事,不要务虚功。在部委、省、市一级工作,务虚的多务实的少,多是文来文往、沟通协调、大会小会,更侧重于宏观的事情。但是基层不一样,干的都是非常具体、琐碎的小事,东家长西家短,改建一个厕所、处理一起纠纷、找回一头家畜、帮助一人就业,这些事情看着不起眼,但是却是攸关群众幸福生活的大事。国之大者就是千家万户的事,就体现在这里。到基层任职,就要把群众的小事当做天大的事,办好一件件小事实事,赢得群众的认可。千万不要总想干大事,瞎折腾、一阵风,那样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群众也不会满意。
第四,要守住底线,不要越雷池一步。在基层岗位挑重担、啃硬骨头,也意味着要经历惊心动魄的考验。年轻干部下基层,从原来的小透明,变身成基层某个重要岗位的负责人,身份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,手中掌握了资源、项目、资金,这时候就要面临廉洁从政的考验。近年来,九零后、零零后的党员干部,被查处的也不少,干部贪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。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。干部下基层一定要守住底线,不该拿的东西不拿,不该去的地方不去,不该交的人不交。要记住自己是上级部门形象的代表,始终干干净净做事、清清白白做人,不要辜负了组织的信任。